塞丁格技術也稱插管鞘穿刺技術,是經皮穿刺插入導管的方法,由瑞典一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醫生發明。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,塞丁格技術開始被應用到許多器官的介入治療,如經皮、經肝膽管造影、經皮腎盂輸尿管造影等。
?
超聲(Ultrasound,US)引導結合微插管鞘技術(又稱改良塞丁格技術,簡稱MST)
?
超聲下的微插管鞘技術
?
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的起源:超聲引導下的PICC穿刺最早的使用是在1997年在華盛頓醫學中心,由一個名危重護理的護士完成的,這個護士是最早的PICC小組的成員。從協助醫生頸內靜脈穿刺得到的經驗,她能夠在超聲引導下對摸不到的血管進行穿刺。她成功的對病人在肘窩以上的貴要靜脈進行PICC的穿刺置入。
?
操作方法:準備好物品,用超聲探頭探查上臂內側靜脈,以初步了解血管的狀態、大致走向、位置、直徑和深度等。穿刺者消毒穿刺部位,建立無菌區域,以帶有超聲導電糊的探頭外罩無菌套,扎止血帶,再次評估血管,選擇合適的位置進針,在超聲屏幕直視下刺入血管,見血從針尾處流出,松開止血帶,送導絲,撤針,擴皮,送插管鞘,抽出導絲,送入導管至預定長度,撤出穿刺鞘,抽回血,脈沖式沖管,連接正壓接頭,固定導管,X線攝片定位。
?
超聲引導下用MST技術PICC置管的優勢:
?
1.引導穿刺 ?超聲引導下PICC穿刺可以清晰地顯示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結構,提高穿刺的精確性,具備全程可見、實時引導、穿刺時間短、穿刺成功率高等優勢。
?
2、解決了血管條件差患者的難題 ?腫瘤病人隨著化療次數、置管次數的增多,很多患者雙臂肘窩都沒有可觸摸或者可視的血管,血管條件越來越差。用傳統的PICC穿刺使用比較粗的套管穿刺針(14G或者16G)盲穿越來越困難,結合超聲和微插管鞘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。
?
3、穿刺部位的改變 ?這項技術的開展改變了傳統PICC穿刺的部位,由肘窩上移到上臂,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部位改變,肢體活動對導管的摩擦和牽拉相應減少,減少了導管受牽拉在血管內移動對血管壁的刺激,避免了靜脈炎的發生,降低血管相關性感染的并發癥發生概率。減輕了在肘部彎曲部位置管時患者的不適感。
?
4.降低導管異位的發生率??可優先選擇異位率最低的右側貴要靜脈觀測,及時置管。置管時異位的情況下利用超聲實時調整導管位置。
?
超聲下的微插管鞘穿刺技術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PICC置入方法,全世界每年要置入7億導管,美國占30%,全部由血管超聲引導下插管。